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目录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小说阅读

发布时间:2023-10-23 编辑:小编

徐规是一个宋史专家,编撰过不少文史论著,尤其是对典籍《建炎以来朝野杂事》的注释,可说知识渊博,贯通古今。当然,在与徐老师交谈中,令林在史学研究上受益非浅。

八十年代以后,徐夫人被落实政策,从温州回到杭州家里。

师母早就知道,多年以来,徐老师的生活得到一名同事的照顾,非常感激,特地为林带来一坛师母亲手酿制的好酒表示心意,此乃后话不提。

到杭大附中教书

一九五六年,杭州宝石路干部子弟小学升格为杭州第十四初级中学(下称“十四初”),其实,当时十四初只是一所小学“戴帽”初中班(注3),师资力量相当薄弱。

后来,十四初更名为杭州大学附属中学(下称“附中”)。

一九六二年,杭大正式接管该校,为了加强“附中”师资阵容,从历史系抽调了几名青年教师去充实附中力量,林正秋名列其中(注4)。

当时杭州大学在杭州的城西,这一带学校、文化机构、科研单位相对集中的三条马路,被人们命名为,文一路、文二路、文三路。

文革时,这三条道路分别更名为“学工路、学农路、学军路”,应对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说的,知识分子要接受工人阶级、贫下中农、解放军再教育的号召。

杭大附中正好在文三路上,由此,更名为“学军中学”(注5)。

说到将近十八年的学军中学历史教师生涯,林不无感慨地说道:“那时,每周课时多达十六节,有几个学期还要兼任班主任,哪有时间去从事史学研究?不过,我倒是有个办法,每年新学期刚开始时,就与排课的领导商量,将课时集中在每周的几天内上掉。每星期留下一至二天时间’泡’图书馆。”

到了寒暑假,除了回温州探亲以外,几乎全部时间化费在图书馆里阅读或写作。

那段时间(文革前),林正秋开始到杭州孤山的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系统地阅读馆藏的珍贵典籍,特别是《临安三志》(《乾道临安志》、《淳佑临安志》、《咸淳临安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可说是一字一句的阅读。这些古籍向人们展示了南宋时期杭州的政经、农业与手工业生产,市井习俗,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画面,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一九六四年,林正秋与一位大学时的同学,施茂铭合作,翻译了一本俄语书,叫做《穆尔和他的乌托邦》,讲的是一群年青人在一个孤岛上建立了乌托邦式社会主义国家,书中写了这些人遭遇到的种种经历。这本俄语译作,也为他大学毕业后,被组织上调整去进修俄语做了注释。此书被编进吴晗主编《外国历史小丛书》,由商务印书馆一九六四年出版。

注释:(注1)陈乐素(1902-1990),广东新会县棠下镇人(今江门市新会区),1918年留日,明治大学政经科毕业。1952年任教浙江师范学院,1956年加入中共。文革后回杭州大学,恢复教席,著有《求是集》、《宋史艺文志考证》、《宋元文史研究》、《援安史学论著选》等(摘自网络)。

后续精彩内容,点击下方关注我们,回复书名即可阅读!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资讯>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目录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小说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