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

来源:网络

状态:已完结

作者:庐上雁

主角:

微信阅读


精彩内容阅读

林正秋只得再次到社科院解释,一位社科院领导听了,对他说:“我们已看过你发表在《历史研究》上的那篇《南宋时期杭州的经济文化》(1979年12期),我们正需要像你这样的写手,你只管来吧,如果他们真的不肯放,我们也要。”

《历史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核心刊物,林正秋的论文是一篇有一万六千多字的长文,其内容的权威性则是无庸置疑的。

此时,杭州大学也释出准备调林老师回历史系的意向。

究竟到杭大教书,还是去社科院工作?举棋不定之际,林正秋找到了导师徐规与毛昭晰教授(注7)。他们替林老师出主意,毛说:“我看你这个人像个‘书虫’,在社科院里,说不定什么时候又搞‘四清’、‘整风’这样的运动,还不如在大学里,安安呆呆教书好。”

在他们的建议下,林老师拿定主意:回杭大历史系教书。

此时,学军中学领导也清楚了,“留人”是留不住了,便向杭大提出条件,杭大必须分配二名应届生来“交换”。学期结束时,杭大果然如约,在应届毕业生中选派了二位优秀学生到学军中学任教。学校这才给林老师发了调令。

林正秋感叹地说,我当时真的想再回杭大历史系,系里有我多年来在教学上所熟悉的环境,还有一批相知相惜的同事,尤其是徐规老师,还有系主任沈炼之教授(注8),这些人都是从温州出来的。我们温州人不同于别的地方,自古以来,人多地少,温州人勇于闯荡天下,好胜心强,尤其是温州人团结,四海之内,只要有几个温州人聚在一起,就能打出一片天地。史上不是有“永嘉学派”吗?(注9)永嘉,就是温州别名。

另一方面,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杭州大学的文科教学在内地学界已经有了相当声望,尤其是文史学科,聚集了一大批全国知名教师,时人有“北南开,南杭大”之说。

林正秋想,好不容易拿到了学军中学的调令,只是由于学校管辖权的变更,看来回杭大历史系的希望成了泡影?只好再去找毛昭晰老师,毛教授替他出主意,说道,新成立的杭州师范学院(下称“杭师院”)正在招聘教师。我在那个学校有几个熟人,帮你问一下。

杭师院的党委书记陈融鉅早就知道林正秋了,也读过他写的论文。由此,一拍即合。就这样,林老师调到了杭师院历史系。

注释:(注1)严德一(1908-1991)出生于江苏泰兴严徐庄,中央大学地理系毕业,任浙江省地理学会理事长,杭州大学地理系主任。著有《云南边疆地理》、《边疆地理调查实录》等(摘自网络)。

(注2)王驾吾(1900-1981),名焕镳,号觉吾,文史学家,江苏南通人,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毕业,曾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编辑部主任,杭州大学图书馆馆长、中文系主任、省政协常委、省文史馆馆长等。著有《墨子集诂》、《墨子教释》《先秦寓言研究》等(摘自网络)。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库>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
返回顶部